this is what we form
what we hold in our hands
ten thousand blessings
the color of air
and the sound of hunger
hot or cold, everything
comes to the same end
we hold out
more than we hold in
——Cup
小小的杯子,透过短短的字句,传递出的竟是如此深沉的意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但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喜爱读诗,还有多少人热衷写诗?合上这本
新近出版的名为《杯》的诗集,摩挲着暗红色封底上简约的字句,内心开始对照片中如水般沉静的作者——Alison
Wong充满好奇:是什么原因让她在这个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依旧执着耕耘于诗歌的世界,作为新西兰出生的华人,她又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
寻文字的方向呢?
初次见到Alison是在2006年1月28日的诗集出版仪式上。举行仪式的惠灵顿City
Gallery的大厅中不时响起她爽朗的笑声,一时间竟让人很难将她与印象中那些少言寡语的诗人联系起来。再见Alison,是隔天之后的专访。惠灵顿市
中心的一间街头咖啡馆内,Alison向《新民侨报》记者娓娓讲述起自己的写作人生和中国情缘,轻声细语中,闪烁着女性诗人的细腻与温婉。
出生、成长于Hawks Bay的Alison
Wong,严格算起来应该是第四代新西兰华人。虽然从小就对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文笔才思也常常被老师称赞,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直没有认真地对待
写作”,因此大学时选择的是数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的是IT领域。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去中国学习中文,情况才发生改变。那时候,厦门大学的学生生活纵然
惬意、海外异乡的同窗情缘虽然浪漫,但面对满街同样的黑头发黄皮肤却不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意思的那种孤独与焦虑时常纠缠着她,于是她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提
笔写下自己的心情。尤其是追随当时的爱人居住在上海的那段日子,让她得以沉下心来思考人生,也渐渐开始认真地对待写作,决定将写作当成人生的追求。回到新
西兰之后,Alison进入维多利亚大学深造,系统学习文学创作。时至今日,Alison已经获得了多个小说或诗歌创作奖项,俨然一位新西兰文学创作领域
的后起之秀。
Alison的诗歌作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描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传达出的却是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的情感与思想。像那些送给她已经过世的父亲
的诗,读来让人不期然地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思念起自己辛劳了一辈子的父亲。Alison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她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笔记
本,每当灵感闪过或是感触万千时,都提笔写下,日后便成了那些感性迷人的字句。在记者的要求下,Alison展示了那个笔记本。纸质的蓝色封皮已经有些泛
白,页角微微卷起,一看就是随身携带频繁使用的结果。打开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或长或短的句子。谁能想象,就是如此不起眼的笔记本,孕育出了那些动人心
弦的文字。
问起Alison最喜爱的作家,她表示有很多。目前,她正在读一本谭恩美的合集。身为华人,受西方教育,用英文写作,Alison与谭恩美有着相似的背
景。这让记者很自然地问起中华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Alison说,中国和华夏文明已经是她生活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一直都为自己的华人血统自
豪。厦门大学读书的日子记忆犹新,有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但回到故里的那份油然而生的归属感永远难以忘怀。与土生土长的中华男儿缠绵了多年的爱情
已经不在,但升华出的友情令那些温馨感动可以永远延续。虽然Alison觉得自己回到新西兰后中文退步了很多,但那句“说得不好”听来还是颇为字正腔圆。
而诗集从文字到装帧也都包含了很多中国元素,读起来还有种亲切感。
儿子是Alison的另一个生活重心。每每说到儿子Jackson,她的嘴角就泛起笑意。不管是说儿子的调皮还是说儿子的聪颖,Alison的言语中都充
满了母亲的那种疼惜和骄傲。她告诉《新民侨报》记者,闲暇时她喜欢和男友、儿子一起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欣赏话剧,或者打打高尔夫。不过,热爱诗歌和小说
创作的她一直笔耕不辍,因而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做这些事。这次出版的《杯》收录的是她1995年来的一些作品,而她也希望自己可以把更多好诗奉献给读者。此
外,她正忙于一部历史小说的创作,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力求创作出一部精品。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是一个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所以我们庆幸,还有Alison Wong这样的文字世界里的辛勤耕耘者。静下心,啜一口茶,细细品位《杯》中的生活,也许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天与地……
来源: 《新民侨报》